中国画展评判标准之我见
2019-07-11 12:02:3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全国美展以及主题性画展是画家们竞相参与的美术活动,其对作品的入选数量是有限制的。大批的画家都想自己能进入展览,于是竞争就变得热火朝天。有的画家凭个人创作能力脱颖而出,多次获奖。也有的因为自己能力不行,或者学画时间短,多次参展都不被认可。也有的从事绘画很多年,但由于不适合展览的要求,以至年近古稀,仍徘徊在全国美展的大门之外。

于是,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想到了很多方法。第一、模仿获奖作品。第二、揣摩评委口味。第三、造假。这里只说前两点。获奖作品一定是被评委们认可的作品,模仿这类作品自然容易获奖,于是,美展中便有了大量具有的雷同风格和技法的作品。例如何家英的工笔样式、冯大中的画虎样式,江宏伟的花鸟样式,王珂的水墨样式等等。模仿本是学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,但作为独立的原创作品,就必须具备独立的艺术语言,而不是千篇一律模仿他人的一种技法。这种现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存在。第二、现在美展中的获奖作品自然会代表评委的喜好。在展览中往往新奇、独特的作品更容易获得评委们的认可。于是,大家便把“新奇”作为创作的最重要标准。然而,写意画的创新往往需要技法的日积月累,笔墨是发自内心的表达,创新非一时之功。而这点在工笔画领域就变比较便捷。工笔画材质容易掌握,不追求笔墨,运用大量特技与色彩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。甚至一个没画过国画的人,在一年的学习当中也能画出完整的作品。这也就是近几年各类工笔画培训班变多的原因。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在全国美展中获奖,加入美协,走市场,成了很多人所走的“成功之路”。这背后是利益的驱动。第三、在追求新奇的同时,画家慢慢走进了形式主义的陷阱。因为只有形式的新奇才能博取评委们的眼球,让画家的作品“不一般”。而工笔画的基本创作手法是线描为骨,设色为肉,除此以外就只能靠制作和玩样式。只要是别人没想到的,自己没见过的。那就无论是什么样的手段都往上用。终于工笔画出来一片繁荣景象。第四、好的画作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,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,也就是“外师造化、忠得心源”。然而现在科技发达,画家们无需自己的手头功夫,运用电脑合成、喷绘、写真、拷贝等手段,就可以短期速成。如一个从未学习过人体解剖,未具备人物画造型能力的画家,运用以上这几种高科技手段马上就是能画出一幅“像样”的人物画。然而这样的作品是没有根基,没有情感,没有艺术表现力的。人物形象画的和照片一样并非是好的作品。每个画家有不同的造型审美,于是成就了不同的人物画特点。即便都是写实性人物画,但画出的作品绝对有不同的个性,因为这是作者内心的人物形象。然而照片拷贝出来的永远都不会具备这个特点。另外,一幅好的作品除了色彩和形式上的完美,更重要的是画家的动手能力。不同的手法会表现出不同的画面特点。这也是画家的骨,没有骨的画面是空虚不能长久的。通过这样的手段创作的作品如同一个人所画。这就违背了绘画个性特点的基本要求。大家在追逐个性的同时,其实是丧失了个性特点的形成的根本原因。第五、本人每年都会参加美展,而近两年的入选作品中大部分作品趋向装饰性,很多作品无论是画景物还是山水人物画,统统以铁线描为基础,外加平面化的形式,用丰富而花哨的色彩平涂其上。这类作品在近几年美展中屡屡获奖或入选。装饰性是工笔画的一个特点,好的装饰可以强化作品的形式,但这只能是其中一个特点,如果大部分作品以装饰性为追求,那就只能流于肤浅。第六、当代绘画作品存在内涵不足,精神匮乏,流于浅薄的现象。急功近利只能使作品流于表面化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。这样的作品既不能叙事也不能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。这些画家根本不关注社会,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,不关注人的命运。这样的人物画也就毫无生机,没有思想,没有境界。这些画家是缺少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,麻木不仁,只知一味把绘画当作赚钱和获奖的工具。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。

本人写此文字旨在让大家对绘画本体能有一个真正的探索和探究,不要被追逐功利而迷失了我们起初热爱绘画的真心。可能会有不当之处,请同行和前辈指正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